思考笔记:关于苹果的“慢性病”与“海盗精神”的消逝

Kevin Tsang Lv2

开篇:一个“不应该”的念头,与一个“品牌真空”的洞察

最近,一个强烈的、源自我专业本能的念头反复冲击着我:苹果砍掉汽车业务,是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。我的判断,基于对当前全球汽车市场一个核心矛盾的洞察——我称之为品牌真空期

  • 一方面,是传统豪华品牌的“失语”。奔驰、宝马、奥迪这些百年老店,它们的品牌故事建立在发动机的轰鸣、精密的机械传动和悠久的历史传承之上。但在电动化时代,这些故事突然讲不通了。当一台电动车能轻易在零百加速上超越它们最引以为傲的性能车时,它们的核心价值正在被技术抹平。它们的电动车,往往只是在努力追赶,而无法引领,缺乏一种能说服消费者“为何你依然是豪华的定义者”的新叙事。它们陷入了“既要…又要…”的尴尬,显得迟缓而笨拙。

  • 另一方面,是新势力的“喧嚣与空洞”。新能源车企们确实带来了革命,但也迅速陷入了新的同质化怪圈。当“三电系统”(电池、电机、电控)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,大家都用着差不多的供应商,零百加速内卷到3秒内已不再稀奇时,它们还能比拼什么?答案是冰箱、彩电、大沙发。这背后,是产品力的趋同和品牌叙事的匮乏。它们很热闹,但缺乏能穿越周期的、真正高级的品牌沉淀。

这个“真空地带”,本应是苹果最完美的狩猎场。为什么?因为苹果最擅长的,就是在技术趋于成熟的红海市场,通过极致的工业设计、无缝的软硬件体验和强大的品牌光环,重新定义一个品类,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价值锚点。苹果的入场,不是去卷“零百加速”,也不是去堆“冰箱彩押”,而是去定义一种全新的、属于数字时代的“豪华出行体验”。它能将“人、车、家”的生态无缝打通,这是任何传统车企或新势力都无法比拟的降维打击。

因此,放弃造车,在我看来无异于主动放弃了定义下一个十年生活方式的入场券。

三大战场的“不作为”:我看到的巨大浪费与错失

这个关于汽车的“不应该”,让我开始审视苹果在其他关键战场的决策,结果令人更加担忧。

  1. AI战略:在“黄金时间”的犹豫与自缚

    我完全无法理解苹果在AI上的迟缓与矛盾。当OpenAI、Google、微软都在全力冲刺时,苹果手握着最锋利的武器,却犹豫不前。

    • 非对称成本优势的浪费:当全世界都在为NVIDIA昂贵的H100支付“AI税”时,苹果拥有数亿台搭载了高效M芯片NPU的设备和统一内存带来的巨大GPU内存。这意味着在AI最消耗算力的“推理”阶段,苹果拥有任何竞争对手都不具备的、压倒性的低成本优势。利用这个优势,在自己的iCloud上部署一个经过SFT(监督微调)的自有大模型,成本将远低于外部合作,且能保证核心数据和隐私安全。这本是苹果的“杀手锏”,但它似乎更倾向于调用ChatGPT,这在我看来近乎于一种“战略外包”,是核心能力的空心化。

    • 生态王牌的雪藏:苹果最让我失望的,是WWDC上对Siri的承诺。一年过去了,那个能跨应用操作的Siri,依然停留在PPT的画饼阶段,且演示的功能仅仅局限于第一方应用,并未向海量的第三方开发者开放API。一个真正开放的、能深度操控第三方App的Siri,将瞬间成为“新版的‘捷径APP’”,建立起无与伦比的护城河。这才是用户真正觉得“有用”的AI,而不是无聊到用相机去识别一条狗的品种。

  2. 服务器战略:被“历史创伤”掩盖的当下机遇

    我提出苹果应利用M芯片进入服务器市场,这并非建议它去和Intel、AMD在传统领域硬碰硬。M芯片服务器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生态位

    • Xserve的失败不应成为借口:苹果内部也许会有人拿当年Xserve的失败来说事。但这完全是刻舟求剑。当年的PowerPC架构怎能与今天的M芯片相提并论?如今,有大量开发者和中小企业自发地用Mac mini组成计算机集群,这已经证明了市场的潜在需求。

    • 生态拉动的“阳谋”:我设想的路径,不是去复制IBM或HPE的销售模式。而是先基于SwiftMetal,打造一个开源的、比CUDA性价比高得多的“Apple AI Kit”。如果这个工具包能成功,开发者会自发地用它来构建各种应用,其中必然包括服务器端的应用。当一个围绕M芯片的下游服务端生态已经“野蛮生长”起来,苹果再顺理成章地推出用“胶水互联”技术打造的M芯片服务器硬件和整体解决方案。这才是苹果该走的、优雅的“生态拉动”之路。

  3. 汽车战略:可以不立即建造,但也应保留战略期权

    考虑到中国市场的惨烈竞争和欧美转型的迟缓,苹果确实可以推迟亲自下场造车。但“不造车”绝不等于“不作为”。

    • 必须购买未来的“船票”:苹果必须通过投资来保持对这个行业的触角和影响力,尤其是投资像OpenPilot这类核心的自动驾驶软件项目。这相当于用较小的代价,购买了一张未来的“看涨期权”。CarPlay 2的失败已经证明了,车企绝不会把代表“灵魂”的数据和控制权交给苹果。因此,苹果必须自己去打造一把更先进的“万能钥匙”(自动驾驶/智能座舱软件),未来谁想用这把钥匙,就必须跟苹果合作。这才是苹果日后以股东或赋能者身份入场的关键。

这三条路,每一条都建立在苹果最核心的“软硬件垂直整合”能力之上。它们只要成功一条,苹果就能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定义者。但它一条都没有全力去做。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。

诊断“病灶”:乔布斯的灵魂去哪了?

我开始追问“为什么”。为什么苹果会如此保守?我逐渐意识到,问题不在于能力,而在于文化和哲学。

我拿AirPods反思。它的成功并非“革命性”的形态,而是“更好用”的体验。那为什么这个逻辑不能用到汽车上?我又拿Vision Pro反思。它本身也充满了不完美的妥协,那为何能以此为借口砍掉汽车?我看到了战略上的双重标准

乔布斯曾说过:“give people wonderful tools, and they will create wonderful things”Apple II时代的苹果,是开放的、赋能的,它相信用户的创造力。而今天的苹果,是封闭的、体验至上的,它相信自己能为用户安排好一切。从“赋能”到“体验”,苹果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,但也可能失去了它的“海盗精神”。

我想,如果乔布斯还在,他一定会赌。他会毫不犹豫地去找一批最优秀的人,去尝试我设想的这些方案。

一面镜子:库克、鲍尔默与纳德拉

为了找到答案,我把目光投向了微软。我发现,蒂姆·库克和微软前CEO史蒂夫·鲍尔默的角色惊人地相似。他们都是“二代目”,都是将创始人帝国商业化到极致的“优化大师”,都在财务上无可挑剔,但也都有“错失时代”的巨大风险。鲍尔默错过了移动互联网,而库克在AI上的迟缓,让我看到了那面可怕的镜子。

这让我得出了一个对我而言非常清晰的结论:苹果现在需要纳德拉这样的人

我所指的“纳德拉”,并非具体的人,而是一种领导原型。他需要为苹果重新找到一个超越iPhone的“灵魂”;需要用“学习所有”的文化,取代“知道所有”的傲慢,去重塑一个“敢于犯错”的组织;更需要以务实的精神,去拥抱开放与合作,懂得在某些领域“让利”以换取整个生态的“共荣”。

一个更宏大的视角:从苹果的“格格不入”看整个硅谷的“纳德拉化”

在我对苹果战略的反复思辨中,我一度将其归因于其独特的公司文化和领导风格。但当我将视线从库比蒂诺移开,放眼整个硅谷时,一个更宏观、也更令我感到不安的趋势浮现出来:这个时代本身,正在“纳德拉化”。苹果的固执,并非是一种特立独行,而是一种与时代精神的“格格不入”。

我所说的“纳德拉化”,并非指所有CEO都在模仿萨提亚·纳德拉的言行,而是指一种领导力范式的集体迁徙——从“完美产品的首席定义者”,转向“肥沃生态的首席园丁”。 而这种转变,正在苹果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身上,以不同的方式真实上演着。

  • 微软:最彻底的变革者,从“敌人”到“伙伴”

    纳德拉的微软是这场变革的范本。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他对Linux的态度。在鲍尔默时代,Linux是“癌症”,是必须消灭的敌人。而在纳德拉治下,他不仅在发布会上高呼“Microsoft loves Linux”,更让Azure云平台成为了全球最大的Linux虚拟机提供商之一,甚至在Windows中直接内置了Linux子系统(WSL)。他放弃了对“操作系统纯洁性”的执念,换来的是整个开发者生态的拥抱。另一个例子是他对OpenAI的投资。他没有坚持“所有核心AI必须自研”,而是以一种开放和务实的姿态,通过数百亿美元的投资,将世界上最顶尖的AI研究成果深度绑定到了微软的生态中。这是一种基于平台思维的、极其聪明的“借力”。

  • Meta:从“封闭社交花园”到“开源AI军火商”

    马克·扎克伯格曾是封闭生态的坚定信徒,Facebook(后来的Meta)就是一个巨大的、不允许数据轻易流出的“围墙花园”。但在AI浪潮面前,他也开始了剧烈的“纳德拉化”转向。最颠覆性的举动,就是将自家强大的LLaMA大语言模型系列选择开源。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。扎克伯格的算盘打得很精明:他无法在闭源模型上与微软-OpenAI联盟和Google抗衡,索性将自己的AI变成“军火”,免费提供给全世界的开发者和创业公司使用,以此来削弱对手的护城河,并围绕自己的AI框架(PyTorch)建立一个庞大的事实标准和生态系统。他从一个“花园主”,变成了一个向全世界分发“种子”的“播种者”。

  • Google:从“技术布道者”到“笨拙的追随者”

    Google的“纳德拉化”是被动的、甚至有些笨拙的,但这更反衬出时代潮流的不可逆。作为Transformer架构的发明者和AI技术的长期领导者,Google本应是最开放、最自信的。但它一度也想将最好的模型作为“独门绝技”保留在自己的产品中。然而,在OpenAI和开源社区的巨大压力下,Google也开放了领先的Gemma,推出了几乎“免费”的AI Studio,也必须加速开放其Gemini API,推出更灵活的付费模式,并努力建设自己的开发者生态。桑达尔·皮查伊正在努力地将这家以“技术精英主义”著称的公司,转向一个更接地气、更愿意服务开发者的平台。他虽然没有纳德拉那样的改革魄力,但他的行动轨迹,同样是在被“纳德拉化”的时代潮流所推动。

当我把这些案例并排放在一起时,一幅清晰的图景出现了:AI时代的战争,本质上是“生态战”,而非“产品战”。一个AI模型的价值,不取决于它本身多么“完美”,而取决于有多少开发者愿意用它来创造。

这就解释了苹果的困局。当它的所有竞争对手,都在用开放、合作、甚至开源的方式,争相为开发者“赋能”,努力成为“首席园丁”时,苹果似乎还执着于在自己的“封闭花园”里,精雕细琢那一朵“最完美的花”。

这种“格格不入”,让苹果的未来显得更加凶险。它要对抗的,可能不仅仅是某一个竞争对手,而是整个时代精神(Zeitgeist)的变迁。这就像在从“陆地战争”向“海空一体战”的军事革命中,一个将陆军要塞修筑到极致的帝国,突然发现它的对手都已经开上了航空母舰。它的城墙依然坚固,但战争的维度,已经彻底改变了。

最后的思考:一个关于未来的抉择

这场从“不应该”开始的思考,最终让我确信,苹果正处在一个极其危险的十字路口。它过去的成功,正在变成今天创新的枷锁。那个由运营和财务大师管理的、追求稳定和可预测的商业帝国,正面临着被一个由愿景和产品狂人定义的AI时代所抛弃的风险。

我不知道苹果的高层是否真的看不到这些。或许他们看到了,但被巨额的利润、完美的品牌包袱和僵化的组织流程所束缚,让他们“不敢”或“不愿”去改变。

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分析,这更像是一个身处局外的“信徒”对心中“圣殿”未来的深深忧虑。我希望它能打破桎梏,重新成为那个定义未来的、伟大的苹果。

后记:WWDC25 - 一场“完美”发布会背后的“慢性死亡”

我的这场关于苹果战略的漫长思考,始于一个简单的“不应该”,穿过了对汽车、AI和服务器三大战场的审视,最终落脚于对其组织文化和“海盗精神”消逝的忧虑。而当我看到WWDC25时,我仿佛看到了这场思考的最终答案。

可以说这是一场“完美”的发布会,它精准地回应了市场的所有期待:统一的视觉语言、落地的AI功能、常规的硬件升级。但当我逐字逐句地审视它时,我脑海中浮现的评价却是:它做了,但是没有完全做,甚至完全没做。

这份“完美的答卷”,恰恰以最清晰、也最令人不安的方式,印证了我对苹果“慢性病”的诊断。它是一场典型的“库克式”的完美防御,它用一系列精美的、战术层面的“小修小补”,成功地治愈了外界的短期“焦虑”,却对肌体深处真正的“病灶”避而不谈。

1. 华丽的“表面功夫”,掩盖了战略的停滞不前

WWDC25用“Liquid Glass”的设计语言,实现了一次视觉和品牌层面的统一。这很“苹果”,也很“好看”。但这只是一次精美的“换肤”,是把所有房间的壁纸换成同一种风格,而房间之间的墙壁和隔阂依然存在。它解决了“看起来不统一”的问题,但没有解决我所忧虑的“不同平台的能力无法迁移、生态依然割裂”的核心战略问题。我没有看到我所设想的,苹果利用其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,将这种优势迁移到服务器或汽车等新平台上,去进行一场真正的革命。 这是一种设计上的勤奋,恰恰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。

2. “戴着镣铐的舞蹈”,暴露了开放的伪装

在最关键的AI战略上,这场发布会展现了一场“戴着镣铐的舞蹈”。它看似开放了“设备端轻量化AI模型工具包”,但细看之下,那个能操控第三方App的、我称之为“新版‘捷径APP’”的革命性Siri,依然“仍需等待”。这就像修好了一条高速公路,却只允许自家的车队通行,这不叫开放。“高阶功能(如通话录音摘要)需等待后续更新”,不仅暴露出了一个还在画饼的苹果,还暴露了苹果一贯的作风——给你一个“沙盒”,但真正的“钥匙”还攥在我手里。它没有像我们设想的那样,彻底开放NPU的API,让开发者去榨干硬件的潜力。它给出的,是一套经过严格限制、确保“安全可控”的工具。这是一次“被阉割的开放”,目的是为了平息外界的批评,而不是真正拥抱一个开放的生态。
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它提到Xcode将“支持第三方大模型调用,以解决Swift Assist的‘AI幻觉’问题”。这几乎是一个不打自招的供述,等于承认了自研基础模型能力的不足。一个真正强大的领导者,会选择投入一切资源去攻克核心难题,而这里的选择是:打不过,就让你用别人的。这是一次“被阉割的开放”,目的是为了平息外界的批评,而不是真正拥抱一个开放的生态。

3. “舒适区”的精益求精,映衬了冒险精神的消逝

更强的Mac Pro、新的AirTag和HomePod……这些常规迭代,恰恰印证了我的判断——苹果的核心精力,依然牢牢地放在优化存量、服务现有用户的“舒适区”内。这里面没有任何“冒险”,没有任何对新领域的探索,更没有任何“海盗精神”的影子。

我们之前讨论的服务器计划,在这场“未来”的发布会上只字未提;对汽车的战略投资,这个保留未来可能性的“看涨期权”,更是毫无踪影。苹果似乎已经满足于做一个“精致的巨人”,而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一个“屠龙的少年”。

结语:在帝国的黄昏前夜,呼唤一位新的“海盗王”

所以,这场看似“做了很多”的发布会,在最关键的战略转向问题上,“没有完全做,甚至完全没做”。它用一场战术上的胜利,巧妙地回避了战略上的溃败。

这让我更加坚信,苹果需要的,不仅仅是一场功能更新,而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和领导力的革命。它需要的,是一位能像纳德拉之于微软那样,为公司重塑灵魂、建立“敢于犯错”的文化、并以务实的胸怀拥抱开放的领导者。

我的这场个人思辨或许会在此告一段落,但对苹果的拷问,才刚刚开始。在一个所有竞争对手都在“纳德拉化”的时代,苹果的“格格不入”显得尤为突出。它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“伟大”,还是在不知不觉中,滑向那个曾经被自己亲手颠覆的、诺基亚式的宿命?

历史不会简单重复,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。我只希望,在这个帝国的黄昏来临之前,能有一位新的“海盗王”,带领它重新扬帆起航。

  • Title: 思考笔记:关于苹果的“慢性病”与“海盗精神”的消逝
  • Author: Kevin Tsang
  • Created at : 2025-06-11 00:00:00
  • Updated at : 2025-06-24 18:08:49
  • Link: https://blog.infrost.site/2025/06/11/Apple's_chronic_illness_and_the_disappearance_of_the_pirate_spirit/
  • License: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.
Comments